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资讯办公文教正文

“齐笔”生花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6-08-22 浏览次数:112
“齐笔”生花(图)

 

说到中国文化,就不能不说中国书法;说到中国书法,就不能不说文房四宝。文房四宝的第一宝,就是毛笔。当古埃及的芦管笔、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的时候,中国的毛笔却至今不衰,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。
  
  中国的毛笔文化源远流长,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。而作为古圣先贤故乡的齐鲁大地,自古就是造笔之乡,与砚并称,因而有了“齐笔鲁砚”之称。齐笔发源于齐国故都临淄的东北、今天的广饶县境内,很早就与浙江的湖笔、安徽的宣笔、河北的衡笔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笔。四大名笔各有所长,如湖笔以羊毫制笔,毛细锋嫩;齐笔则以狼毫笔为特色,劲健有力,这与各自的用料与工艺各异是紧密相关的。
  
  制笔业是一种纯手工制作的特殊行业,直到今天,工匠们依然守着传统的制笔工艺,亲手制造每一支毛笔。
  
  齐笔选料极为考究,其中以北方多生的鼬尾狼毫为主,而工艺上更是复杂。从选料到成笔,要经过浸、拔、梳、并、连、剔等150多道工序,每个步骤都是手工活,要求有很高的技术。笔工们把选择毛料到制成笔头的过程称为“水盆”,主要因为其中大部分工序都需要在放有石灰的水中完成,笔工们裸露的手臂长期遭受石灰水的浸泡,大都粗糙不堪,因此每一支毛笔中都蕴涵着制笔工人的心血。
  
  齐笔之妙还远不止此。齐笔讲究“四德”,即“尖、齐、圆、健”,这是齐笔的“灵魂”所在。笔毫聚拢时末端尖,书写起来较易传神;笔尖压平后毫端齐,则运笔力均。笔毫圆满充足,运笔时可以圆转如意;“健”则指笔的弹力好。
  
  明清时期,在今广饶县大王镇北张淡、大张淡、卧东等村的齐笔制作达到鼎盛,“文山堂”、“文成堂”等都是名噪一时的老字号,规模很大,有工匠学徒几百人。当时在北京、天津等大城市都设有制作齐笔的分店。齐笔制作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传统,几乎家家户户都出笔工,专门制笔的人家有六七百户,更有不少是几十代传下来的制笔世家。现今,作为齐笔制作传人的郭安田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制笔世家,而他也是众多制笔者中的佼佼者。
  
  明洪武年间,郭先生的祖先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徙至今广饶县大王镇,开始拜当地制笔师傅为师,学习齐笔制作工艺。从此,郭氏制笔工艺祖祖辈辈世代相传。那时,郭氏先人务农为主,冬闲制笔,自产自销,贴补家用。到了郭先生曾祖郭清涟时,创办了“育兴笔庄”,有了专门的制笔作坊,招揽工人,生产的毛笔销往潍坊、淄博、滨州等地,生意日益兴隆。1940年,日本侵华战火蔓延到郭先生家乡,笔庄经营不下去了,其父只好在家务农,其叔郭其温则带领师傅们远上天津,重新树起了“育兴笔庄”的旗帜并很快打开了局面。“育兴齐笔”的盛名也在天津、北京、河北等地流传开来。
  
  解放后,郭其温离开天津回到故乡。后来,村里办集体毛笔社,他就继续从事制笔工作。1964年,12岁的郭安田开始师从二叔学习齐笔制作技艺,经过艰苦的学徒历程,终于在16岁时出徒,正式成为齐笔传人。
  
  1982年,中国改革开放,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制笔师傅的郭安田抓住有利时机,创办了“安田笔料店”,他多次独下江南采购生产制作齐笔的笔料。而后,又成立了安田制笔厂,以生产销售齐笔为主,当时有多间作坊,20多名工人,产品远销山西、河北、宁夏及东北三省。1997年,郭安田又在淄博开设了分店“兴华笔庄”。
  
 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的文化产业,2003年 6月,郭安田注册成立了山东齐笔文化有限公司,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“齐笔”商标。从此,齐笔生产开始了崭新的局面,步入了产业化发展的轨道。2007年,又变更成立为东营中齐文化用品有限责任公司,全部生产高档礼品笔。齐笔除销往全国各地外,还漂洋过海,远销美国、法国、德国、巴西、芬兰、日本、新加坡等国。
  
  郭安田在公司发展之际还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。“我们和残联合作,免费培训残疾人从事齐笔制作,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,还能使齐笔制作工艺很好地传承下去。”郭安田说。
  
  郭安田只是齐笔制作工艺传承的代表之一。两千年来,一代又一代的制笔工匠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奋,铸造了齐笔的辉煌。它将作为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被永远地传承下去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